慧谷新闻
张老师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与思考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强力政策导向下,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市发展方向,国内外各知名智能产品提供商和工程商都看好这块巨大市场,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不少资金雄厚、资源丰富的先驱者已经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切分了相当一部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蛋糕。
笔者也在密切关注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发展走向,同时对照、分析国际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发展路程、经验与现状,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市场目前虽然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但发展的瓶颈已经初现端倪,创新应用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迎接挑战、突破瓶颈是摆在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城市管理部门、产品商和集成商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有限的观察时间、角度和范围,总结出如下五个亟待思考并推出建设性理论和解决办法的关键点:
一、智慧城市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
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城市管理更加和谐、有序、高效、透明,是使民生更加安全、健康、方便、舒适,是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简约、合理、节省。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目的,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否则就是政府花纳税人的钱挣业绩,商家不过是推销产品赚钱而已。
二、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所谓量力而行,财政力量只是一个方面,还应包括:是否具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是否具有成熟的技术手段,是否具有实用落地的解决方案等。所谓循序渐进是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虽然智慧城市建设包含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旅游等诸多方面,但不能齐头并进,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每个时期都要有侧重点,这个侧重点应该以当前社会和民生的重大关切为排序的出发点,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其二,在智慧城市每个建设方面上,虽关注最新理念和技术,但不能一味追求“赶超”或高、大、上,重在由浅入深、由简入繁、每一步都要解决当前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三、新不代表好与适用
目前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所谓新思维、新概念和新技术,关注、研究和小范围实践这些新思维、新概念和新技术本身无可厚非,是应该提倡的。但是无论当前条件如何,管理单位以追逐新思维、产品提供单位以追逐新技术、项目单建设位以追逐新概念而标榜自己的先进性的风气是极不可取浮躁行为。笔者认为,新的不能代表是当前最好的、最适用的,因为,其一,在多年的工作中,看到太多当时很“新”的东西由于不适用、不成熟、不稳定而昙花一现,最终销声匿迹;其二,由于“新”的东西还未有足够例证支撑,在未形成一套经实践检验而切实可行的应用模式之前,不宜一哄而上,更不能相互攀比、相互赶超,这必然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的项目建设中,应该从借鉴、吸收“新”东西着眼,从基于现有条件入手,从成熟、稳定的东西中选择,以“实用、适用、管用”为落脚点,以满足现阶段实际需求为最终目的。
四、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不断深入发展,必然会打破原有使用者的人员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好的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项目必须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员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而目前的状况是后者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前者,这就是智慧城市系统和智能建筑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先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使用者一定要在培训现代化管理人才,创新管理思维、创管理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流程上积极努力,使之与飞速发展的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相适应。
五、综合集成管理平台软件是智慧城市的灵魂
在国内,“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用轻养”的现象是老生常谈,但这确实是阻碍智慧城市系统和智能建筑系统充分发挥先用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尤其是综合集成管理平台软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智能项目总值中平台软件的价值绝大多数5%左右(有学者认为10%,笔者认为只是个别项目),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上下,基于国内目前人力资源成本水平,平台软件占智能项目总值10%-15%是合理的。虽然这10%-15%只占智能项目总值的很小一部分,但确是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能否发挥综合最佳效果的灵魂,是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完全符合2-8法则的。综合集成管理平台软件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的使用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没有这个灵魂或灵魂不完整、不够强,整个智能项目就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或植物人或神经衰弱者。由于国内对平台软件价值的低估,造成我国平台软件提供商研发和项目实施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水平低下,与实际需求落差很大,尤其在中小项目上,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客观上加深了用户的软件无用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彻底根除“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用轻养”陈旧思维方式、加强平台软件建设投入、加强平台软件后期保养升级投入是每一个智能城市和智能建筑的建设者和使用者都必须认真对待首要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行业内相关人士的重视与深思,并采取行动,以更实际的态度、更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而努力。欢迎有想法的小伙伴与我们互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