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谷新闻
张老师说:物联网推动智能建筑向多层立体栅格化管理发展(下)
四、多层立体栅格化管理平台初见端倪
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向着大型、综合、多业态集群发展,管理和运营这类物业更加依赖于智能化管理平台以实现高效、便利、快捷,同时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在大型物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综合笔者从事系统集成平台设计、研发和实施中的工作经验,我认为现代大型物业管理平台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
由于大型物业管理高速发展造成物业管理人才相对奇缺,造成物业管理人员尤其是管理中心值班员准入门槛降低,综合管理平台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平台设计应更加好用、易用、信息清晰易懂、操作快捷。
-
由于大型物业管理范围扩大、业态复杂、分工细化,因此要求综合智能集成管理平台必须在统一交互界面风格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管理分工设立专业交互终端给不同的管理者。在满足相关管理者需求的前提下,专业交互终端应尽量做到操作简容易、结构扁平、信息简洁,比如:运营管理终端、设备维护终端、资产管理终端、安全防范终端等。
-
由于目前建筑物业向大型连锁物业集团和大型物业管理集团等集团式管理发展,同时整个社会向智慧、综合、有机、整体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综合智能建筑集成管理平台不但能够做到自身的高效管理,还必须具有纵向与管理集团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横向与社会资源信息共享的能力。
而传统的智能建筑管理理论已经不满足上述特点,必须进行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设计创新。经过行业内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企业等力量的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新型的智能建筑管理模式和平台设计方向,并在多项智能建筑工程中加以应用,证明其能比较好地适应现代化智能建筑管理需求,即:智能多层立体栅格化管理平台。下面分别从栅格化、多层、立体三个方面逐项剖析。
传统的智能建筑管理平台是以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为信息呈现和交互操作的切入点,这种方式只适合于小型或单体、单业态建筑,并且各个子系统相对封闭独立。这种方式对监控中心值班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他们首先必须掌握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其次必须掌握子系统中各个设备的服务区域,最后还需了解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这种方式的另一个缺点是信息作用点不直接,操作控制不直接,信息反馈不直接。
而栅格化的概念是打破子系统的界限,将建筑、建筑群或建筑园区按建筑三维坐标划分为三维栅格,栅格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分组、扩大、缩小,每个栅格以三维仿真图形化展示栅格区域内的建筑结构、空间使用性质等特征。所有系统的设备、监控点统一按实际安装坐标图形化标注在栅格内相应位置。所有信息呈现与操作均能够在栅格上实现图形化、可视化。监控中心值班员只需关注栅格内区域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操作动作。而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运行策略留给后台处理,后台处理策略由专业工程师预先配置好。这将大大提高建筑物业整体运行的直观性,大大提高了事件处理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综合管理效率,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对知识水平的要求。
如果将所有子系统的设备和监控点同时呈现在栅格图上,可能会造成图形标注过于拥挤,信息呈现分不清轻重,此时,多层的概念就派上用场。分层设计为两种方式,其一:伸缩分层,即,在大面积栅格集成展现时,将每个最小单位栅格上相同的信息点浓缩为一个虚点,该虚点显示该栅格内所有相同类型实点的平均值(比如温度),任何报警虚点只要其中一个实点报警则显示该栅格报警。而当进入单个或小区域栅格集成展现时,则将每一个最小单位栅格上的信息点伸展开来;其二:分类分层,即,将信息点按照类别分层,比如:视频监控类、消防报警类、环境参数类、暖通设备类、照明设备类等,监控中心值班员可以根据当前需要切换显示某一类、某几类、或者全部,隐藏当前不需要关注的类别,这样能够做到页面整洁、关注点明晰、操作快捷。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台设计上无论分类信息点和设备是否隐藏,报警信息都将自动置顶呈现。
所谓立体化概念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个是分级立体化,即:一个大型公建可能包含多栋建筑、多种业态,如果只由一级监控中心管理则工作量过大,造成管理监控滞后;另一方面不同的业态可能是由不同部门管理,采用不同的管理流程,不便于由监控中心统一管理,这时,可以将管理平台分为两级,一级平台即中心平台只负责数据汇总、分析,对二级平台的监督,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指挥等全局性的工作;而将各个业态的具体运行管理工作交给设立在各个业态区域的二级平台。其二是管理专业化,即:将平台一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功能分离出来,设立不同的专业监控工作站,由相关专业人士管理,比如:中心平台负责整个物业的环境管理与安全管理,工程工作站负责设备维保管理和资产管理,车场工作站负责停车、车辆引导、车辆调度等管理,配电工作站负责变配电和能源管理,人防工作站负责人防工程管理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
各个子系统之间更加融合,相互联系更加广泛深入;
-
以人为本的专业化细分交互操作界面是决定智能建筑平台成败的根本;
-
从分散管理向集团管理发展;
-
从单一系统最优化管理向整体最优化管理发展;
-
从设备、设施管理向“人”、“事”、“地”、“物”综合协调发展;
-
从固定设备管理向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统一管理发展;
-
从固定终端向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相结合管理发展;
-
从内部管理向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