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谷新闻

中创慧谷 | 4000亿建筑运维市场的领跑者

中创慧谷4000亿建筑运维市场的领跑者 

      把持底层数据,行业经验产品化,巧妙整合资源,快速布局!

1.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阶段,市场中现存很多的大型公共建筑,包括商业、办公、酒店、医疗等,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拥有建筑超过15万栋。住建部公示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运维市场份额达到4000亿,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增幅35%。一栋15万平米的公共建筑,建设造价7亿,而50年运维中要消耗高达17亿的费用,平均每年消耗的运维成本预计在3400万左右。

根据LCC成本分析数据显示,大型公共建筑的初期建设成本占了25.9%,维护保养占31.8%,能源费占32.3%,设备更新占10%,建筑的运维、能源和设备的成本远远大于初期建设成本。

      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前十几年,楼宇的精细化管理只存在于少数建筑,随着地产的新建增速趋缓,存量建筑运营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智能化、规模化、成熟化,成为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智能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很难想象楼宇运维大都还处在一个传统和原始的状态中,现有基础设备使用和运行数据还未被系统使用,这就为行业玩家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

”土地资源有限,建筑规模不可能无限度扩大,未来既有建筑的运维管理将会是下一个风口,这是一个4000亿级别的蓝海市场!”

2.资深团队,深谙“智慧建筑“内蕴

      公司团队主要以智能楼宇管理领域的技术研发为主,创始人陈军从事智能建筑行业近30年,为行业专家,多次参编国家标准的制定。联合创始人张强从事建筑行业的产品研发30+年,曾任新加坡CNA集团首席产品经理,负责产品核心算法和业务应用的设计,联合创始人吴丹行业经历10+年,拥有丰厚的行业背景和资源。核心技术团队在2012年曾为万达集团设计并开发了“慧云系统”,在地产圈内引发轰动,引领了一代技术潮流。

3.多年沉淀,超高壁垒

       大型公共建筑内,其产生数据品类多杂且量大。以10万平米的公共建筑为例,一年大约可产生300G数据量。建筑领域使用设备种类繁多,每一类又分为不同的品牌,每一个品牌又充斥着新老系列产品……,设备之间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纷繁复杂,为数据获取上线、智能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战。

中创慧谷利用多年沉淀的技术积累,完善驱动程序和控制系统,以此能够很轻易获取物业领域绝大多数的机电设备数据,完成“零成本”数据收集工作,激活了楼宇各种机电设备的技术潜能,为互联和智能做好底层铺垫。单这一项竞争力,领跑国内99%的竞争对手。

谁掌握数据谁就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牢牢掌握主动权。这是大多在智慧城市领域只能做互联网化或数据分析的“互联网”公司和“大数据”公司们苦苦追求却很难得到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4.快速产品化,为爆发蓄力

中创慧谷利用自身研发技术优势,又结合行业资源,把数据和行业专家几十年的技术和经验做成模型算法,打造“物业机器人”,解决管理之痛,降低约 20% 的运维成本。把产品和服务直接赋能于四类用户, 分别去解决建筑业主、物业公司、维保公司和政府不同的用户诉求。

公司成立于2016年,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例如对于各种复杂的智能化系统所使用的IOser数据采集技术,对于将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的标准代码体系,对于各种被控机电系统所使用的精细化控制PaaS云平台,对于基层运维人员所赋能的SaaS摩派app平台,以及用于管理大型建筑群所配套的Master集团化运维云平台,从不同维度提供了各种管理工具,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楼宇运维管理体系,并封装成“产品“,快速部署。

5.借力渠道,分享利益,快速成长

      经历了2年多的发展,中创慧谷已经完成了一个针对建筑存量市场的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在行业内引起轰动,受到众多客户的认可。服务面积超1000万平米,商业模型完成验证,针对中国特色的建筑维护行业,将以“城市合伙人”模式汇聚行业资源方铺开市场。不仅通过线下既有建筑资源及团队推广线上平台,同时利用线上平台获取的信息盘活各地的线下服务团队业务,形成建筑运维领域独特的“O2O“模式,互相促进业务快速上升。

未来正逐渐清晰可见!CEO陈军豪言”3年内,中创慧谷将打造遍布全国的建筑大数据管理平台,以及覆盖全国的线下服务团队,一举改变“后建筑市场”的产业格局“。

作者:万胜东

启迪之星创投-投资总监

清华大学MBA

专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投资

投资项目:速感科技、研峰科技、中创慧谷、西尔艾叉车等

文 |   启迪之星创投

图 |   启迪之星创投

编辑 | 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