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谷新闻
4000亿楼宇智能运维市场,仅这一家公司凭“物业机器人”跑马圈地
北上广深房价节节攀升,新增的建筑空间却将越来越少,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在哪?“在既有建筑的运维”,中创慧谷CEO陈军,一个从事楼宇运维管理25年的“行业老兵”,回答的非常笃定,土地资源有限,建筑规模不可能无限度扩大,未来既有建筑的运维管理将会是下一个风口”。
然而,一切都在智能化发展的今天,很难想象楼宇运维大都还处在一个传统和原始的发展状态中。前些年,由于整个地产行业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因运维不当高出来的成本根本不被重视。但眼下,这些 “问题”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
陈军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机会,同时也深知这个行业的痛点和难点。他把多年的建筑系统集成经验“智能化”,打造成了智慧运维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如今,这个平台初具规模,已完成几十个项目的部署,实现从集成到运维的全线打通,如海航集团楼宇运维全体系部署,鸟巢、北汽集团等运维系统部署。
1
4000亿的大市场与亟待升级的行业
北上广15万栋建筑 每年运维费3400万
中国曾经经历过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阶段,这导致市场中现存大量既有建筑,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拥有建筑超过15万栋,住建部公示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运维市场份额达到4000亿,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增幅35%。一个15万平米的公共建筑,建设造价7亿,而50年运维中要消耗高达17亿的费用,平均每年消耗的运维成本预计在3400万左右。
根据大型公众建筑 50 年成本分析ICC数据显示,楼云建设中初期建设成本占了25.9%,维护保养占31.8%,能源费占32.3%,设备更新占10%,建筑的运维、能源和设备的成本远远大于建设成本。
陈军觉得,“建筑运维行业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不仅是因其市场巨大,另一个原因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存在弊端较多,升级改造空间很大。“大型公共建筑的运维模式非常传统”,陈军说,“效率低、能耗高,人力成本高居不下”。
楼宇运维行业的技术门槛不算高,但是行业里的门道却很深。仅就设备的保养来说,“一栋楼里的大小设施设备上万件,每一个器件的保养维修都涉及一个行业,每个行业都会有几百个厂家,每一个厂家都有不同型号的产品”,要求维保人员必须十分熟悉设备日常运行情况、故障发生情况。而在实际的运维当中,设备保养仅仅是一个小方面。因此,陈军说,一个新的公司要想在这个行业做得十分深入,需要5年。
2
打造“物业机器人”, 仅专利价值10亿+
解决管理之痛,降低 20% 的运维成本
一切都在“智能化”的今天,楼宇运维的智能化也是必然趋势。
“我们把运维专家几十年的从业经验,结合技术进行‘智能化’”,再以楼宇运营大数据为支撑,整合物业与服务,从而打造一整套运维管理体系,不仅有对人员赋能的app,也有管控机电设备的机器人”,这是陈军为楼宇智能运维给出的方案。中创慧谷凭借这个方案,已经做出了如海航集团、北汽集团、中发集团、鸟巢等运行维护的成功案例。
在这个方案里,中创慧谷可以为三类客户服务——业主、物业和工程服务商。业主关注能源消耗,物业关注人力成本,工程商则更多关注设备的生命周期,“我们会关注每个客户的利益,匹配不同的诉求,并提供相关的定制化服务。”
“物业公司最大的痛点,其实都是人的管理”。从业人员流动性很大,且监督困难,造成管理成本高。中创慧谷把管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技能都给植入到APP里面,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管理成本。故障发现、维修派单、结果反馈、例行检查等等在APP中实时更新,管理者对于大楼的状态,员工工作情况都了如指掌。APP对员工不止是监督,更是帮助,这款管理软件带有大量设备的操作、维修手册,“假如遇到不同类型的空调机坏了,怎么维修APP可以直接告诉你”。
中创慧谷研发的物业管理软件mopai
除此之外,中创慧谷还整合产品及经验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物业机器人”的形式提供全方位服务。陈军表示,“以前市场上的软件产品,都是针对新建项目而开发的,没有针对存量市场的产品,没有涉及到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障碍,我们打造的这个运维体系,可以实现设备的绿色高效运营”。"物业机器人”云后台利用AI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完成了100+个业务模型,而每一个模型演变出几百个个性化模型,背后是几百个专家几十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沉淀。“如果我把这些模型背后的知识产权全部拿出来卖的话,可以卖到10-20亿。”
在应用中,“我们会在项目现场安装一台服务器,服务器的大脑在云端,这个服务会起到类似机器人的作用,替物业人员自动优化各种复杂机电系统的控制。”
“物业机器人”主要包含了Mopai移动运维云平台、Smart智能建筑资产管理系统、Master智能运维云平台三大产品系列,其中:
Mopai移动运维云平台,即通过对物业人员的赋能,使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单化。既实现降低物业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又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Smart智能建筑资产管理系统,即将传统的控制技术、企业级系统集成技术和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将所有机电、弱电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设备、人、时间的整体协调和优化管理。
Master 智能运维云平台,则是基于国际物资编码标准的"标准代码体系",应用于集团公司、园区类建筑的机电与弱电设备系统的运维管理平台。从大数据的视角看待楼宇运维,将数据转化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陈军说,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以10万平米的商业楼宇为例,“慧谷物业机器人”的介入可以让客户整体降低 20% 的运维成本,其中人员配置降低30%,提升45%的管理效率,延长寿命20%,降低15%能源消耗。
smart的界面
3
2年订单超2000万,用“城市合伙人计划”整合运维数据
2016年产品研发完成后,中创慧谷就收到了近千万的订单。据陈军介绍,2017年他预计订单总额会超过1500万。对于未来的公司发展,陈军也想的很清楚——城市合伙人计划。
这样做,除了快速的发展业务,陈军说他看重的不是每个单子挣了多少钱,而是“人”和“数据”,这个时期我们更需要经验丰富的“特种部队”,这些人的经验加上中创慧谷的智能系统,这在行业里太有竞争力了。
因此,“数据”,是中创慧谷追求的另一个目标。陈军是国家住建部的专家,非常熟悉建筑大数据如何使用才能产生更好的商业模式,因此慧谷会用市场的方式最快地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最终实现智慧运维管理大数据平台—“慧谷云”。一切都很顺利,按照陈军的预想在一步步实现。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张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技术专业,也从事智能建筑相关行业28年,是新加坡 CNA首席设计师。这样一位资深专家主管产品设计,也让中创慧谷的产品多了很多把握。
“未来2-3年”,这是陈军认为楼宇运维时代的时间窗口,在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后建筑市场”的创业风口即将来临,运维服务将是业内企业转型的最终落地点。“三年以后37.66%的增量建筑市场都萎缩了,这些人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既有建筑的运行维护上来,因为大家得活着”。
尽管已经走在行业前列,陈军还是觉得时间紧,要加大步伐,争取3年后,拿到一线城市市场10%的份额。为此,中创慧谷也开始了新一轮融资,以大幅推进城市合伙人计划,目前已经开始了。2018年,公司计划在华东、华南华北及华中几个大区设立不同的办事处或者合资公司。
采访结束后,陈军急忙赶着去上海出差,计划在华东、形成一个战略联盟,把上海合作伙伴们的大约400+栋建筑有效经营起来。